要将这样的想法落到实处,亚朵还需要一个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有足够实力的队友。
比如DeepFaceLab之类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拍摄一张图片或视频,并替换或操纵人脸。与此同时,伪造品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特别是在2020年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9081个。
值得注意的是,造假者无需了解这些修改模式背后的技术原理,诸多开源软件,已经可以让他们轻松地制造虚假内容。经过FaceForensics 数据集上测试,精准度可达99%以上。(https://arxiv.org/pdf/2008.12262.pdf)情绪识别网络(Emotion Recognition Network):该方法通过检测面部情绪是否与场景上下文或音频内容相匹配,来确定视频是真是伪。Deepfake检测器,主要通过对大量图像和视频进行训练,并从中查找不同的Deepfake标识符来鉴别内容真伪。为了应对日益泛滥的伪造品,学、政界和各大企业也在联合发力,研发反Deepfake技术。
色情视频占比最高,美英成重灾区2019年,在14678个公开发布的Deepfakes作品中,假色情视频占据了96%。韩国(9.6%),印度(5.0)和日本(4.0)也构成了很大一部分。更长的飞行时间,更少的能量消耗,更复杂的飞行动作。
昨日,最新分析结果显示,在飞跃太平洋的39天里,Loon气球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好的性能——基于最新人工智能系统,它能够更快地计算出气球的最佳导航路径。不过,在以上服务过程中,Loon的平流层导航问题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聊一下:Google为什么要开展「气球互联网」计划,以及强化学习系统到底解决了哪些难题。测试结束后,向南越过太平洋,于今年3月在墨西哥的巴哈(Baja)登录。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的太空互联网计划,他计划向太空发射42000颗通信卫星,在地球低空轨道形成一个巨型星座来完成与地面的通信任务。从2019年12月17日—2020年1月25日,Loon累计飞行了约2884小时。
与StationSeeker相比,在50公里射程内,RL控制器根据风况使用不同的策略,可以使其在25-50km射程内花费更多的时间(图4b)。如果覆盖范围扩大,需要调用周围的备用气球,在空中组建一个更大的网状网络。最终测试结果显示,RL控制器在平流层内飞行的时间更长(TWR50 79%对72%。如下图(a)气球通过在不同高度的风之间移动来接近它的指定位置。
最后将这些用户的数据传输出去。太平洋高空测试基于以上RL控制器,研究人员在太平洋上空进行了为期39天的气球导航测试。之后几年,陆续有不少科技公司也加入了这个队伍,比如SpaceX、OneWeb等。具体来说,用「高空气球」实现地面通信的过程如下:当气球上升到高空平流层后(超过云层12英里高),利用太阳能技术吸收能量以作为电力支持,然后通过算法系统控制( Algorithmic Control)让气球上下飘动,并根据风向捕捉风流信号,将气球稳定在一个固定区域。
研究人员称,这是他们首次将RL系统应用到航空航天产品中。因此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套更复杂的算法—强化学习。
三是最关键也是难度最高的气球导航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科学家们此次将眼睛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的一种模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三种转录因子可使视神经元重返年轻。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生命之钟并非完全不可逆转。在这篇论文中,科学家们指出,生物之所以会衰老,一个原因就在于表观遗传噪声(epigenetic noise)的积累,这种噪声会破坏基因的表达模式,导致组织机能和再生能力下降。在世人看来,衰老这件事情,虽然很无奈,但也无法改变。那么「表观遗传」又是什么?举个例子,一对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双胞胎,从小生活的环境也完全一样,但长大后他们的性格、健康状况等表征还是会存在不小的差异。如下图所示,科学家们测试了感染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细胞轴突被压碎时再生的能力。
可能一些人对山中因子并不陌生——2012 年,因对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的研究,时任京都大学教授的生物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但据《自然》报道,这种方法通常会在体内带来危险,原因就在于它会给细胞带来一些不需要的特征,造成肿瘤或死亡。
因此,这种方法被认为可能会实现返老还童。不过,2020 年 12 月 3 日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封面论文揭示了衰老的机制,并指出了与年龄有关的神经疾病的有效治疗靶点。
将不可逆变成可逆论文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和再生能力会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神经元会逐渐退化,损伤也不再能恢复。在第一种解释之下,衰老和死亡由物种进化决定,目的是为年轻一代腾出空间——我们的生命进程中有一个主时钟,倒数着我们能自然存活的时间。
次年,与这次演讲题目同名的书籍出版,被后世认为是现代关于衰老问题研究的开创性著作。当然客观来看,虽然现有结果表明OSK 可能会重编程跨物种的大脑神经元,OSK 对于人类的作用仍有待检验。论文作者来自于哈佛大学医学院(PaulF.Glenn 衰老生物学中心、神经科、Schepens 眼科研究所、遗传学系)、哈佛大学 Wyss 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遗传学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人类基因学系、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可谓强强联合。1951 年 12 月 6 日,英国著名动物学家、1960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Peter Brian Medawar在伦敦大学学院发表了题为《一个未解决的生物学问题》(An Unsolved Problem of Biology)的就职演讲。
因此,科学界提出了与经典遗传学相对应的「表观遗传学」——他们认为,基因组既包含 DNA 序列提供的遗传信息,还包含着一类用于修饰基因组 DNA 的遗传信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应用 DNA 遗传信息,都靠这种遗传信息下发指令,而这就是所谓的表观遗传信息。据了解,OSK 的作用在较为年长的动物中可见,说明上述方法可以完全恢复成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再生能力。
将不可逆变成可逆,可谓是医学界的一项重要成就,《自然》也表示:这项研究是该领域的一个里程碑。重新改变细胞的命运这篇论文题为 Reprogramming to recover youthful epigenetic information and restore vision(通过重编程技术恢复年轻的表观遗传信息及视力)。
就是说,即便 DNA 序列没有变化,生物体的表型却有了改变。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相信逆转生命之钟是有可能的。
二是物理学角度的「衰老磨损」,即衰老是一种累积效应。基于此,科学家们提出的问题是:老年人体内是否还保留着恢复表观遗传所需的信息?如果是的话,身体组织功能又能否被改善呢?抱着这样的问题,科学家们开始了改变细胞命运的尝试。山中伸弥发现,山中因子可被转变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这种细胞类似于胚胎干细胞,可无限分化,转变成我们体内的任何一种细胞。利用这样的方法,科学家们在一只患有青光眼的小鼠和一只老年小鼠身上,分别实现了视力丧失的逆转。
结果表明,在视神经损伤后,表达 OSK 的病毒引发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再生长和长距离轴突伸展,不论是细胞特性、视网膜肿瘤的形成或是任何其他不良影响,都没有明显改变。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男主由衰老走向年幼,看似是从终点走向起点,然而奇幻的一生仍要经历生离死别和诸多遗憾,最终以一个熟睡的婴儿姿态和世界告别。
关于衰老,Peter Brian Medawar 提出了两种解释:一是生物学角度的「先天衰老」,即衰老是生物必经的过程。重编程即reprogramming,指在不改变基因序列的前提下,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来改变细胞的命运。
随着时间流逝,恰恰是这样的噪声积累构成了衰老时钟的基础。最终的结果是,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 OSK 的异位表达恢复了 DNA 的甲基化模式和转录物,促进了轴突的损伤后再生。